第六讲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时间:2011年07月04日 00:00 作者: admin 点击:

第六讲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根本宗旨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的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的光辉历史。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每一位要求入党的青年学生,都应该从党的性质、使命和党的事业成败、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和理解党的根本宗旨,自觉地把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同自己的学习、工作和言行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的利益。党的根本宗旨贯穿于党的一切活动中,只有始终不渝的实践党的根本宗旨,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才能带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前进,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党的根本宗旨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党的宗旨是党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任何一个政党都有自己的宗旨,这是政党的阶级基础、阶级属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党和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决定了党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其建立时就是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党和作为其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因此,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党始终把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党的根本宗旨集中体现着党的性质。判断一个正党的性质,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先进,归根到底,是看它代表什么人的利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还是只是为少数人谋私利。党的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党的性质来看,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工人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必须同时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从党的性质来看,党是由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当应当并且能够成为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率领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工人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只有始终不渝地实践党的根本宗旨,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才能带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前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 当的根本宗旨贯穿党的一切活动中
党的根本宗旨,贯穿于党的一切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制定和执行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上。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根本依据。,”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的大山,建立新中国,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的纲领和路线,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和根本利益,引到中国新民主主义走向胜利。在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党制定了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正确路线,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建设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广大人民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创造精神投身于党的事业。进入社会主义后,党经过艰辛的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开辟了一条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和实施科学发展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所有这些,正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实践证明,只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心就向着党,群众就拥护党,革命就能胜利,建设就能发展,改革就能成功。
党的根本宗旨,也集中体现在党的工作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上。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都是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经过广泛地、反复地征求和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制定出来的,因而它能够代表广大群众利益。同时,党又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把党的正确主张贯彻到群众中去。通过党的组织工作、宣传工作,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自己利益,并且组织起来,自觉地为实现这些利益而奋斗。
党的根本宗旨,还充分体现现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党不仅以顺乎历史潮流、顺乎民心民意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创造出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而且以它的精神风貌培育出千千万万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英雄儿女去实现他们的根本宗旨。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勇挑重担;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无数党的英雄儿女用生命来实践党的根本宗旨,用自己的鲜血谱写着党的历史。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员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怕艰辛,抛头颅洒热血,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民主革命时期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三百七十多万人。李大钊、方志敏、夏明翰、杨靖宇、刘胡兰等先烈就是杰出代表。建国以来,广大共产党员为了工人阶级和各民族的利益,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自觉遵守党员义务,把自己的生命汇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与改革开放的洪流,在各条战线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谱写了一曲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凯歌,震撼着整个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雷锋、焦裕禄、蒋筑英、孔繁森等一批又一批的先进模范人物,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三、党的宗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中,党的根本宗旨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和丰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党的宗旨和本质,又结合时代赋予当的根本宗旨以新的内容和要求,从一个更新的层面阐述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极大丰富和重大发展。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宗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论断,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宗旨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论断,强调“最广大人民”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是对党的根本宗旨服务对象的新确立。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对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关系到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到国家经、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提出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赋予了党的宗旨以新的时代内涵,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党的根本宗旨的服务对象和范围,是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论断,强调“根本利益”,而不是局部利益、暂时利益,是对党的根本宗旨服务内涵的新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呈现出多样性趋势,只有着眼“根本”,围绕“根本”,体现“根本”,才能真正代表“根本”。要处理好利益多样性和根本利益的关系,不能以经济利益多样性为借口,搞所谓政治多元化;要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坚持维护全局利益和根本利益,同时又照顾和尊重个人利益、局部利益;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既要关心群众的当前利益,同时又要着眼长远利益,不能因为部分群众的利益暂时受到影响而动摇改革的决心,也不能强调长远利益而忽视解决群众当前的实际问题。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穿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主线和灵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论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说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为了改善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2. 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宗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是在新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宗旨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其中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其中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回答和解决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根本要求。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应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把人民的利益实践好、维护好、发展好。
一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根本要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根本要求,它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在于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最高标准,要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要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从党的奋斗历程可以看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建立以来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始终坚持的一贯思想和实践。党八十多年来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实践,都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实践。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今天,尤其需要广大党员和党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勤政廉洁,真抓实干,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历史的经验深刻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党员干部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以权谋私、与民争利,最容易失去民心的是搞所谓“既得利益集团”,以至腐败堕落。近些年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由于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都会反应到党群关系上来。有的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淡漠了,同群众的关系疏远了,不倾听群众意见,不关心群众疾苦等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现象,损害和侵犯群众利益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违法违纪现象,在一定范围内时有发生,有的甚至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损害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不从根本上解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问题,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的政权性质,就会影响民心向背,就有人亡政息的危险。
党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在全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把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当好公仆、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终生的修养课题,时刻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解人民群众之所忧,办人民群众之所盼,把人民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地、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做到为官一任,兴一方经济,建一方文明、富一方百姓,献一方热血。
二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一条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社会的主人。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提出并反复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反应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了党对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
权为民所用,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权力观。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历来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始终认为自己手中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决不能用来为小集团和个人谋私利。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手中掌握一定权利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自己只是人民的公仆的观念,自觉做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利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情为民所系,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的群众观。党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对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有深刻认识,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字典中,常常把人民群众比之为土地、大海、铜墙铁壁、衣食父母等等,而把我们自己比作种子、鱼儿、公仆、赤子等等。鱼儿离不开水,种子只有同土地结合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离开人民群众这个真正的铜墙铁壁的保护,没有人民群众这些衣食父母的养育,共产党人一刻也不能生存。我们党的奋斗历程表明,人民群众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深厚力量源泉,党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根本在于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应怀有深厚的思想感情,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关心群众的疾苦,体察群众的喜怒哀乐,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办人民之所需。
利为民所谋,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利益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不同的政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观。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利益观,也是党其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身心投入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坚持反对追求个人享乐、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千方百计地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三不断把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实在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不断加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十分重要的任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终结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必须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是怎么支配和使用的,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和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此基础上调节。制定和贯彻当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更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特别要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
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就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生活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要始终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节 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党风问题关系到能否继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
一 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党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问题。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执政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取得革命、建设和 改革的伟大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实践昭示我们,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如果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历史表明,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利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少数领导干部忘记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忘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独断专行、软弱涣散,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等等,严重败坏了党风,影响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党员干部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了好的党风作保证,我们党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永葆先进性和战斗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党的作风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高度重视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党长期执政的基础工程,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关键所在。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毛泽东同志把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并多次提醒全党必须重视作风建设,告诫全党特别是党的高中级干部务必要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务必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邓小平同志指出,党风事关重大,党的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搞好党风,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要有忧患意识,要忧党、忧国、忧民。江泽民同志强调,领导干部要牢记“生意忧患,死于安乐”;要认真总结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抓住当前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全党的共同努力,认真加以解决,切实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胡锦涛同志强调,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要“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要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始终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好做法,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等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只有坚信不懈地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点要求切实转变作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自觉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才能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党的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既不能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又不能时断时续、时紧时松。全党同志要切实把党的作风建设贯穿于整个改革开放和执政过程的始终。
三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课题。党的先进性、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同任何腐败现象根本不相容的。腐败现象是寄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一颗毒瘤。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心连心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又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灭亡。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住的重大政治任务。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有效的反腐倡廉的路子。但是必须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腐败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导致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还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是严峻的,反腐败斗争的任务仍然是艰巨的。由于现阶段的反腐败斗争是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进行的,滋生腐败的一些主、客观因素依然存在,重大违纪违法案件还可能发生,有的不正之风还会呈现出起伏和反复的特点。在一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抓得不力的地方和部门,腐败现象甚至还会滋生蔓延。必须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具体部署,要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这一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更大成效来。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工作领域;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有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努力把腐败现象遏制在最低程度。
1. 加强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坚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各级党委是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自觉担负起全面领导反腐倡廉建设的政治责任,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从反腐倡廉建设的实践看,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同时又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2. 加强拒腐防变的思想教育
加强拒腐防变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权力观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要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牢记我们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决不能用来谋取私利。同时,要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以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
3. 加强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是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来,我党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等一批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今后,要继续以改革的精神切实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加强国家廉政立法,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有效机制。
4. 加强对权利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对权利的制约,主要是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利结构和运行机制,努力形成不同性质的权利既相互制约、相互把关,又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的权利结构,做到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高效,监督更加有力,从而保证权利依法运行,最大限度地防止权利滥用现象的发生。加强对权利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党内监督、民主监督和法律部监督等途径,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进一步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以及各项办事公开制度,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同时,要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5. 继续推进体制和制度的改革
改革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途径。要坚持以改革统揽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司法制度、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制度、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国有资产经营体制等的改革。只有搞好体制和制度改革,才能对腐败问题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6. 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
坚决查办案件,既是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条件。惩治腐败这一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坚决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坚决查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案件。查办商业贿赂案件,既要依法惩处受贿行为,也要加大依法惩处行贿行为的力度。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总之,反腐倡廉是一个事关党生死存亡、国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反腐倡廉重在建设、贵在落实。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改革创新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努力开创反腐倡廉建设新局面。